1902年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創立的3M公司,最初以開採礦砂起家,之後逐步拓展業務範圍,目前3M生產銷售的產品近六萬種,累積超過12萬項專利。2020年3M在Fortune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103位,在Forbes全球2000大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95位,為全球少數營運超過百年的大型跨國企業。2019年3M全球營業額達321億美元,業務遍及200多個國家,在全球擁有70個海外子公司,但僅在少數的國家或地區設有董事總經理(Managing Director, MD)的職位,而臺灣即為其中之一,這代表著臺灣的市場與人才備受3M重視。
時間回到民國58年(1969),當時的臺灣,正值基礎工業與重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。看好臺灣未來的經濟前景,3M決定在臺灣成立子公司—「臺灣明尼蘇達礦業製造股份有限公司」(以下簡稱3M臺灣)。3M臺灣總部設立於台北南港,與中國信託金融園區為鄰;並於桃園市設置研發、高階製造及物流中心。此外針對光學產品,3M在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投資「台灣明尼蘇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」。目前3M在臺員工逾千人,銷售超過3萬種產品,包括傷口護理及感染防治、彩繪貼膜及反光標誌、半導體用電子材料及精密化學品、職業安全防護、工業用接著劑、研磨、航太及汽車材料、光學膜、家庭及辦公用品等,提供工業客戶與終端消費者更新、更好的解決方案。3M多元化的產品來自於51個核心科技,透過安全與工業產品、交通與電子產品、醫療產品與消費性產品等四大事業群為台灣市場提供服務。51年來,協助台灣客戶提升全球競爭力,可說是臺灣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。
3M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,莫過於位在楊梅的客戶技術及研發中心。延續全球永續環境發展的企業目標,3M臺灣於2011年獲得總部全力支持,建置亞洲第一座符合綠建築設計理念的研發中心。當時3M臺灣與成功大學綠建築設計專業的教授合作,從日照角度、東北季風的風向,結合物理原理及3M獨特的節能技術,讓這棟建築物可以發揮最大的節能效果。
舉例來說,在建築物的上方,設有一座金屬對流塔,夏天時,金屬表面大幅吸熱後會加熱內部空氣,空氣因密度降低而自然上升,並順勢吸入建築物下方新鮮的冷空氣;冬天時,沒有熱對流效應,但是對流塔的出口的狹縫設計,可以藉由強烈東北季風產生負壓,產生另一種形式的對流循環。這座建築同時廣泛採用3M建築用隔熱膜,讓熱能與紫外線不會進入到建築物內,但卻可以維持明亮的自然照明。因此整棟建築在四季皆能以近乎零碳排的方式運行,兼顧節能與舒適的效果。
沿襲著3M公司重視環境、健康與安全(Environment, Health, Safety, EHS)的企業文化,3M臺灣對於工作安全、衛生,以及對員工的照顧都超越政府的法規要求,成為在臺跨國公司的典範。例如3M臺灣自發性為員工提撥優於法定6%的勞退金;而且只要員工願意自行提撥,公司還會再加碼,提供員工豐厚的退休保障。其次,只要是3M臺灣的員工,不論年齡,每年都可以享有健康檢查。在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下,員工可以在一個充滿尊重、平等與多元的工作環境下,貢獻所長。
3M臺灣目前99.9%員工都是本地雇用。鼓勵創新的3M,除了透過創新的環境刺激員工相互學習、交流及分享,還會安排員工學習最新技術,以及外派其他海外子公司,促進知識與經驗的累積。3M臺灣董事總經理仝漢霖以自身為例:「我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不久就加入3M,之後陸續被外派到美國總部、中國上海、泰國曼谷及新加坡等地服務,過程中學習各種文化、接觸不同的產業以及承擔不同的職務責任。」其實只要願意接受挑戰,3M不吝於提供員工成長與磨練的機會。仝博士深有所感地分享,「就像把一直專注於R&D的我任命為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一樣。」
近期,全球供應鏈因美中貿易衝突及新冠肺炎而面臨結構調整,各國也競相爭取外人投資。仝博士在就任3M臺灣董事總經理之前,曾擔任3M台灣區技術長、3M中國區工業產品研發總經理、3M新加坡和東南亞區域最高研發主管及3M大中華區研發總負責人等職位。他深刻體認到在全球競爭下,國家與企業都需要更有競爭力才能脫穎而出。仝博士也認為,臺灣必須把握疫情帶來的時機,有策略、有目標地對外展現本身的特殊優勢與機會。3M臺灣願意全力爭取美國總部的支持,將更具競爭力的技術與產品引進台灣。努力強化客戶、政府與3M三方的合作與互信,並跟國內廠商在整體價值鏈上,扮演不同的角色來一起支持台灣的成長。
其次,3M臺灣認為,新冠肺炎使各個產業開始關注如何在無接觸的情境下,進行全球性的合作。3M臺灣有十足的信心,持續深耕臺灣,引進更多優質的產品與解決方案。不僅如此,3M是臺灣許多產業的主要供應商,在嚴峻的大環境中,3M將持續支持客戶,確保供應鏈不中斷,這也是3M堅守的承諾。
身為全球創新研發領導者,3M長期致力於整合並應用科學以增進生活的美好。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下,3M認為更加突顯攜手合作的必要性,而臺灣正是絕佳的合作夥伴。展望下一個50年,3M臺灣期待與政府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,有更多機會參與重大建設項目,例如臺灣具有優勢的半導體、精緻農業、智慧製造、綠能環保等領域,未來可以透過試驗場域(test bed)的方式,逐步形成商業模式,再拓展國際市場,讓臺灣被世界看見。
資料來源: 經濟部投資促進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