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27
近年來,無人機已從傳統軍事用途迅速擴展至民用與商業場域,涵蓋智慧農業、能源巡檢、災害應變、物流配送與城市監控等應用面向,成為推動自動化與數位轉型的重要技術載體。隨著AI運算、飛控系統、感測模組與通訊技術日益成熟,無人機產業正加速朝向智慧化、多任務化與場域化的方向演進。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預估,2024年全球無人機市場約為730.6億美元,至2030年將成長至1,636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達14.3%。國際各大科技與航太企業也紛紛加碼投資無人機技術與應用開發,使無人機成為全球創新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。
全球無人機產業已從技術驗證進入應用擴散階段,發展趨勢朝向高效能、自主化與模組化整合,各國紛紛鬆綁法規、建立空域管理架構,加速低空經濟布局。美國在聯邦航空總署(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, FAA)主導下推進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(Unmanned Aerial System Traffic Management, UTM),並支持多項場域試驗;美商Skydio專注自主導航與AI感測,已成為美國國防部主要採購對象,而美商Amazon、UPS、及DHL等物流業者亦啟動無人機配送試營運,特別在偏遠或交通不便地區展現高度潛力。歐洲方面,法商Parrot在精密農業與影像偵測領域具優勢,德商Quantum-Systems主打軍民兩用的垂直起降無人機,應用於測繪與邊境監控;歐盟同步推動「U-space」框架,強調低空空域共享、任務協調與安全管控,顯示低空經濟已成為區域戰略重點。以色列商Elbit Systems及Aeronautics積極研發模組化軍用無人機並拓展國際市場;日商Sony旗下 Aerosense與ANA集團則憑藉航太製造與零組件技術優勢,發展工業與物流型無人機,並已投入城市低空運輸應用。
臺灣在無人機核心零組件領域實力雄厚,憑藉感測、電控與AI等技術優勢,具備切入國際無人機供應鏈的基礎條件。自2023年起,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去中國化的無人機供應鏈政策,多次派遣無人機產業、技術與商務代表團來臺,促成臺灣與美商Skydio、Honeywell及Teledyne等企業在影像模組、飛控系統與無線傳輸等領域建立初步技術合作架構。透過臺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(Taiwan Excellent Dron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lliance, TEDIBOA),臺灣與立陶宛、捷克及波蘭建立農業偵測與國土監測合作機制,並與日本無人機產業發展協會(Japan UAS Industr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, JUIDA)簽署合作備忘錄,推動雙邊產業鏈整合與技術交流。此外,法商Dassault Systèmes在臺落地,推廣3D設計與數位雙生平台技術,支援包括無人機在內的多元產業研發與驗證。此等國際合作不僅顯示臺灣在中高階製造、AI整合與系統模組開發上的實力,也進一步擴展無人機技術的出口通路與應用場域,強化臺灣作為全球新興空中載具技術樞紐的潛力。
臺灣無人機產業主要參與者包括雷虎科技、中光電智能、叡揚資訊、智飛科技等指標業者,涵蓋研發、製造、系統整合與應用服務等完整環節。新創公司亦積極投入,如擎壤科技專注於農業與漁業植保型無人機的開發與服務,展現創新應用與市場拓展潛力。而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廠區部署無人機系統,導入空中巡檢、交通監控與災害應變,並結合AI視覺辨識、熱影像與邊緣運算技術,帶動帆宣、亞光、所羅門、采鈺、事欣科、長榮航太等業者參與,提升臺灣無人機技術的國際能見度。
政府近年在政策面上推動低空空域開放、無人機管理辦法,逐步建立實飛測試與法規支持並行的制度。同時,為強化基礎設施,除在嘉義設立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外,亦規劃於屏東恆春機場設專用測試空域,作為產業聚落與示範應用基地。此外,陽明交通大學及虎尾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針對人才發展,開設無人載具與AI應用整合課程,結合飛行測試、航電設計與資料處理實作,建立產學連結的人才培育路徑。
無人機作為新興空中作業平台,已逐步進入智慧製造、城市管理與低空物流等核心應用領域,成為未來空域經濟的關鍵動力之一。臺灣憑藉強大的零組件製造能力、AI與通訊整合技術、靈活的中小企業體系與多元應用場域,正快速累積技術實力與國際合作經驗。隨著全球對可信任供應鏈與多元應用解決方案的需求日增,臺灣未來可望於無人機核心模組、任務系統與應用整合等領域發展具差異化優勢,成為亞太地區無人機創新研發與應用驗證的重要基地。
資料來源: 工研院產服中心研析小組